身处房地产行业的“存量时代”,不少房企加紧谋求多元化运营,找寻新的利润增长点。这其中,备受国家支持、市场关注的养老产业颇受房企青睐。近年来,包括万科、远洋、绿城、龙湖等在内的多家房企纷纷加速抢滩养老市场。
但有业内人士直言,养老产业只是房企寻求多元化发展的一种探索,房企还在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其盈利模式尚难言清晰。
据《国家人口发展规划(2016-2030年)》统计,预计到2030年,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.6亿,占到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。与此同时,国家及地方层面纷纷出台加大对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力度的政策,也推动“银发经济”日益繁荣。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,2019年中国养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6.8万亿元,预计2019-2023年的年复合增速约为17.13%,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.8万亿元。养老产业是典型的“夕阳人群产业,朝阳潜力行业”。
众所周知,包括万科、保利、恒大、绿城、华润、远洋、绿地香港等多家房企,近年都已经涉足养老产业或是与养老密切相关的医疗健康产业。
例如,万科从杭州良渚文化村的随园嘉树开始即涉足养老产业,至今10年间已建立起三条养老产业产品线,布局16个城市,共储备带床位项目52个,可提供床位1万张以上;远洋集团于2012年正式推出养老服务品牌“椿萱茂”。据远洋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近期介绍,椿萱茂目前布局10个城市30个项目,床位近20000张;朗诗绿色集团旗下养老服务平台“常青藤”于2013年推出,以“就近养老”服务模式进行发展,截至2018年6月底在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南京和苏州五座城市拥有38个项目,共有3263张床位。
但不容忽视的是,目前布局养老产业的房企中,真正盈利的并不多,且产业布局的速度普遍较慢,即使是较早进入行业的品牌房企也不例外。
中原地产中国大陆区副总裁兼原萃总裁坦言,房企在资金、土地开发方面有一定的支撑优势,可以有规划、持续性地进行养老产业的开发和维护。但由于养老产业涉及的问题较多,比如项目整体规划、服务内容、服务质量、老年对象需求的特殊性等都会影响项目的成败。且因为养老地产的回报周期普遍较长,一般在5年左右,房企可能无法快速得到巨大的资本回报。
更深层次的原因,则是盈利模式的不清晰。
“坦率地说,现在从事养老产业的,其实没有特别好的、比较出挑的模式或是成功的企业,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。”上海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,对于大多数房企来说,做养老产业更多的只是一种转型尝试。对于养老这种需要较长周期运营的产品,习惯赚快钱的房企不可能投入太多的力量。而房企打造的养老产品也主要针对中高端消费群体,与市场真正的承受能力还有一定的距离。
事实上,房企们自己也看得很清楚。万科董事会主席在去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就说,到目前为止,养老业务是万科的摸索业务。“所谓摸索业务,坦白讲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模式,或许摸索清楚以后才可以成功突破的业务。”不过,长远来看,业内人士对于房企们布局养老产业的前景依然充满信心,相信运营模式也将在探索中逐渐清晰、完善。
“地产转型背景下的养老服务探索,更具潜力与实力。”龙湖沪苏公司相关负责人,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,老龄客群对养老服务内容提出新的多元化需求,行业的服务品质也将随之不断升级,服务内容也将逐步细化且丰富,作为从业者应当抓紧时机。
基于“9073”的养老格局,尽管90%的老年人仍会选择居家养老,但仍有7%的老年人会选择社区养老、3%的老人会选择机构养老。而这10%的客群的养老需求,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。对此,企业的服务端和客户的支付端仍需要不断突破和创新,获得更多市场机会。
业内人士建议,房企不能只关注短期的利益,需要将推动养老地产发展为核心目标,结合国家政策面的推动,通过积极探索新的模式从根本上去了解养老问题的核心。根据养老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,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打造多元化的高质量的养老项目。
精彩回顾
- 养老产业
- 养老地产
- 养老市场
- 养老产业盈利模式
- 梅州养老
- 梅州客天下
- 梅州养老院